一眼梦回六百年 ——走进莒南大店庄氏庄园
庄氏庄园位于临沂市莒南县东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曾富甲一方,势力横跨鲁、苏、豫、皖四省。抗战期间,这里曾是八路军第115师的驻扎地,并成为整个山东解放区的心脏。历史无法复制,而庄园的故事正好为我们敞开游览庄园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目睹庄氏庄园起承转合的传奇演说。
起:削职斩首却能金顶御葬
在“君子之泽,五世而衰”的魔咒下,大店庄氏家族却演绎了一个历经四百年经久不衰的名门望族传奇,这在全国众多的名门望族中实属罕见。庄氏庄园鼎盛时期拥有土地15平方公里,民间有“人行十日,不宿他家店;马行千里,不食外姓草”之说。而这种景象,估计是那对仅凭挑着一副担子、便自江浙迁徙至此的庄氏夫妇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历史上获得“金顶御葬”的人可以数出几个,可削职斩首后获此殊荣的也就庄谦一个。
时间回溯到明万历年间,一个卖烧饼的少年双手扒着学堂的窗棂,耳朵贴在窗页上听里面先生授课,对他而言,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听着听着,先生突然留下一个问题就匆匆出去了。对于先生留的问题里面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少年却十分淡定地说了一句:“这有什么难!”于是学生纷纷向他请教,正在少年侃侃而谈时,先生回来了,发现了他的才华,将其收入学堂。这个少年就是庄谦,大店庄氏第五代子孙。在先生的悉心指点下,庄谦奋发图强,终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八府。为官期间,他清正廉明,能悉心体察民情为民着想,因此深得百姓爱戴。可事有不顺,后来庄谦竟因一对石狮子而误杀了冷侍郎一家,皇帝大怒之下将庄谦斩首示众。庄谦死后,大臣纷纷为其上书,皇帝念其政绩突出,赐其“金顶御葬”。
试想,当初若没有先生的赏识,就没有庄谦日后的显赫,若没有“金顶御葬”,庄氏家族的长盛不衰也就无从谈起。细细品味,庄氏家族的兴起总有些耐人寻味的传奇色彩。
承:要举人,要进士,不要孙子
自庄谦以后,庄氏家族世代耕读,崇文重教。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庄家已经有了自己比较完备的学堂,如“因园”“文昌社”,这简直就是如今最时尚的“私人办学”雏形。这时,庄家又出了一位少年——庄瑶,这位少年可不像他的老祖宗那样勤奋好学,幼时他便琢磨出各种理由逃学,娶了媳妇之后更是贪恋家中舒适,完全不求上进。这情况终于被他老爷子发现了,二话不说抄起戒尺就打,并告诫庄瑶:“我要的是举人,是进士,不是孙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庄瑶回到学堂后痛定思痛,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了和林则徐同期的进士。因政绩卓著,深受林则徐的敬重和百姓爱戴。而虎父无犬子,庄瑶的儿子庄锡级亦高中进士,与庄瑶并称“父子进士”,成为大店庄氏家族科考史上的顶峰。
庄氏始终把教育子女作为第一要务,于庄氏庄园中我们总能找到庄氏崇文重教、勤俭持家的痕迹,门板上刻有“种德收福,乐善永年”的鎏金大字,牌匾上更是书写着“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族人格言。庄氏以《治家十二忌》《忠言十二则》严格约束着族人的行为,用儒家文化释惑育人,用自身的言行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理想,形成了以“治家、治学、治业”为核心的特殊家族文化。这些足以构成庄氏人文鼎盛、经久不衰的原因。庄氏家族中先后有8名进士、23名举人、20名拔贡、300多名为官者,五品以上官员达80余位。官员上至明代巡抚、清代道台,下至民国的国会议员等任职者百余人,其中的庄陔兰是清朝最后一批进士之一,赴日本法政大学读书,后加入同盟会,成为民国山东议会会长。他还曾在孔府当过末代圣人孔德成的老师,是唯一一个葬在孔林的外姓人。
转:“白菜帮子不吃香!”
在庄氏历届的励精图治下,庄园呈现恢弘景象:土地连陌千里,街巷相通;150多个堂号鳞次栉比,5000多间青砖瓦房星罗密布;祠堂、兴福寺、玉皇庙、尼姑庵、文昌阁、封诰楼、戏楼、店铺镶嵌于庄园之中,繁华至极;大夫第、太师第、进士第、宝庆府、赣州府、大同府各式牌匾悬挂于堂号门前,高贵典雅;100多条旗杆矗立在多条街道两旁,70多台官轿进进出出,车水马龙……
面对如此家业,庄家要做的不仅仅是守成,因为他们明白固步自封就是走向衰败。清末民初,堂号之一居业堂中有两兄弟,老大庄伯鳌,老二庄伯才。老二留学日本,深知发展工商业是强国富民之道,于是劝庄伯鳌卖掉土地兴办工厂,谁知老大乐得当土财主,一直不接受老二的建议,老二觉得老大顽冥不化,称老大为“白菜帮子”。渐渐地,这话被演化成脑袋不开化的地主,齐话:“白菜帮子不吃香!”
面对变化,庄氏家族紧跟时代节拍,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着家族的史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庄园中的堂号大力兴办工商业,商业鼎盛之至:古镇南北主街长逾数里,两旁豪门宅院鳞次栉比,当铺、商号、旗杆林立,饭馆茶室遍布街巷,药铺帐房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庄家的实业还遍布全国各地,人称“大店街赛北京,居业堂二朝廷”。
历经风雨沧桑和战乱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店庄氏庄园遗存较少,曾显赫一时的明清庄园只剩下“四余堂”“明业堂”两个堂号的旧宅。自此,庄氏庄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心里沉寂下去的繁华记忆。
合:战火中的“革命小屋”与“识字班”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店人也开始了与日本侵略军的周旋战斗。
1941年3月,生活在莒南大店的人们,同全国人民一样,依旧饱受着侵略者的摧残。一日,他们看到几个军官带领着部队开进了大店,那时他们对于这些军人的印象仅仅是能帮他们打鬼子。接下来四年多的事实证明,这些如同街坊邻居一样令人倍感亲切的军人,竟然在新中国的成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在这庄园里,“四余堂”便是曾经的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游走于这里面的一间间房屋,各种黑白的老照片、手摇式电话、富有年代感的桌椅映于眼前,仿佛让人瞬间置身于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场景。而再想起当年罗荣桓、朱瑞、肖华、陈光、谷牧、黎玉等人曾在这里谈笑风生运筹帷幄,指挥“中华抗日第一师”115师主力部队作战上万次之多,会让你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历史感和自豪感。比起其他红色景区的恢弘壮烈,这里的景致似乎更加充满着妙趣横生的“人情味儿”,比如在某间警卫室的房梁上还有着一行小字——“小屋三间,住人十三,革命小屋,都会抽烟。”寥寥十六字,将当初战士们苦中作乐,围在一起吸烟说笑的情景铺展在今人面前,生动而真实。
现在一提“识字班”,在临沂谁都知道是对未婚的大姑娘的称呼。而“识字班”其实就产生于那个时期的大店,以后才慢慢传播到整个山东解放区。那时候男的组成武工队,拿着顶上火的长枪,四处巡逻。妇女们的主要革命活动就是上识字班和站岗放哨。这些平时只知道农忙劳作的妇女通过识字班接受新思想,真正成为了村里的积极分子。为了掌握日军情况,晚间由精壮的年轻武工队员在村头山上巡逻放哨。而到了白天,这一任务就落到了儿童团和妇救会身上。大店的村民以实际行动积极配合前线的战斗,为前线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1年,庄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大店已对山东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进行了全面的修复,重建省政府成立时的七厅局旧址、山东画报旧址和庄陔兰故居,打造出全新的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之地。如今的庄氏庄园,左右两侧古宅排列有序,疏密有度,巍峨壮观,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它年岁的厚度。一眼望去,庄园已过六百年。但它的故事,却足以让后人驻足更长的时间。
庄氏庄园堂号是为标志其家族尊贵显赫而别名的,以区别于寻常百姓,同时也是他们兴办工商业时的品牌称谓。堂号从清中期开始兴起,随着庄氏分支门户的兴衰,堂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起始由慎守堂、恒山堂、明伦堂等5个堂号标新立异,逐渐发展扩大成150多个堂号,其中实力雄厚的有72个,这是庄氏庄园独特的文化现象。
(水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