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给空调安个电表

2014年05月05日 来源:沂蒙人 2013年第6期

据说人们聊天的关注点,是会随着年龄变化的。

比如刚做母亲不久的人凑在一起聊天,谈的无非就是俩话题,老公和孩子。一旦到了五六十岁,连前者都跟着省了,唾沫横飞间谈话重点完全都是孩子,根本就到不了旁人。而孩子们,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孩子,除了谈工作就是谈父母。只不过与父母之间谈论孩子时多为夸奖炫耀不一样的是,孩子们谈及父母多是说哪儿哪儿不太上路的极品故事。

不信,是吗?

上周六,有一朋友聚会。有“创二代”有“富二代”也有普通的工薪阶层。大家又说起父母来了,一“创二代”提起他父亲先是一声长叹,你猜我爸爸极不极品?竟然要在空调上安个独立电表,就想看看空调这东西到底耗多少电。

他这一声感叹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唯独另一个小姑娘没有笑。我们都看向她,只见她喝了口水,说这算是什么?我给我爸妈买了个空调,八年了,这空调硬是一下都没有用过。

众人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更大的笑声。

这就是我们眼里父母的所谓极品事迹。后续的事情是,要给空调安电表的那个父亲给自己下了明确的规定,如果夏天室温不过36度,坚决不能开空调;一旦开空调,必须要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买了八年也没动一下空调的那个父亲更奇特,在临沂某次气温达到39度人家也不开空调因此中暑住院花了一千多块钱才治好之后,他并没有因此打破自己不开空调的原则,而是只要过30度就去各大商场晃悠。一个年轻时从不逛街的男人啊,现在天天泡在商场里!女孩儿说这些的时候颇为无奈,理由就是去商场有空调,可以省家里的电费!

可是,钱都到哪里了呢?

论家境,这两个人客观来说都属于中等偏上的那类,孩子们更是用不着他们再操心。可他们还是日复一日的这样“节省着”过日子。女孩儿说,他们家长了毛的煎饼爸妈都舍不得扔,会在燃气炉上烤烤或者在开水里烫烫接着吃掉,理由是偶尔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更登峰造极的事情是,她有一次带着父母去吃火锅,她爹居然在火锅店楼下的超市里买了棵大白菜回来。理由是超市大白菜一块钱就能卖一大个,火锅店那么一点儿就要花六块!显然,傻子才会去买。

她无奈至极,从此很少再带爸妈去吃火锅,并说起从小被父母宠着长大,唯一一次被母亲打了一巴掌,就是因为把发霉煎饼偷偷扔到垃圾桶里去了。

虽然平时抠得要死,但是在很多事儿上他们又表现的不可思议。比如90年代初家庭电话还是个稀罕玩意儿,他们会花好几千块钱就买那电话;又比如说连牙签都要洗洗再循环使用的人,会一下子就买超过二十万的小轿车;再再比如,他会在Iphone5S刚上市的时候花7000元买这么个手机,但却会要求自己,一个月话费不能超过三十。他们这样抠,但是有时候,又看起来那样大方。而他们将这样的做法,理解成“先苦后甜”的哲学。

就算是前面那个创二代,他结婚时他父母居然也给了二十五万买房子钱。他说就以家里一个月才吃一次荤的生活质量,他本来都没有指望家里还有钱的。

现实无数次上演,越抠越亏待自己的人,越可能会突然买个“高档奢侈贵家伙”。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慰劳自己,有可能他们会看起来“家徒四壁”,但是房间里的某个橱柜里可能有超过百万的存款。所以,这就是很多江湖骗子说他们行骗时从不以外貌取人的原因。他们喜欢不露富,看起来越穷,有可能越是个老土豪。这和年轻人不同,赚一万块钱,恨不得把其中的九千都换成东西挂在脑袋上招摇撞市。老辈人要的是家有十万,看起来仿佛就有两万;但年轻人崇尚的是就赚一万,但要过上月赚三万的人才能过上的美妙生活。

父母的这样的消费观多少在现在的孩子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可置信”,但我们的消费观折射在他们眼里,恐怕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匪夷所思。贷款买房买车也就罢了,这都是大件。但是贷款,他们通常指的是刷信用卡买包买各种电子产品,这就有点不好接受了。借钱来享受,这该是好人的作为吗?问题是很多东西买了就扔,根本就用不了多久,买的时候还贵的要死,那你要买它什么?

消费观的不同,直接造就冲突的产生。偏这两方都是深觉得自己有道理,根本是无从调和的矛盾。当苦难思想碰到享乐主义,可见对方在自己心里是多么的“其罪可诛”。当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告一段落的时候,那个给父母买了八年空调却从不开的女孩给我打来电话,说又因为空调问题和父母大吵一架后,终于受不了搬出来住。我们纷纷给她发动资源找房子,但五天之后,她说她不搬家了,还是和父母凑合吧。

我们询问原因。

她叹气,和我们讲了她租房子时遇到一个房主的故事。

“一家五口人挤在不满八十平米的小房子里,吃的是油菜煮面条,旁边就一个菜,萝卜条咸菜。可就这样的家庭,却要寻思给孩子添一辆十五万的车。你说这算什么事儿啊?”

    “极品”消费处处有,不光他们家。

所以,就这样在一起吧。节衣缩食间,这全是爱啊。

(武斌)

上一篇:神墨教育:神笔挥洒 大处落墨

下一篇:马路上的女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