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雄关一梦三千年

2014年04月30日 来源:沂蒙人 2014年第1期
          是谁,掘起了建造穆陵关的第一铲土?
          是谁,将这曾经的“天下第一关”雄武遗忘于荒草漫野?
          又是谁,将这曾经最险要的关卡于历史长河中冻结?
         这里是远比居庸关还要古老的守望者,这里曾是公认的“东方雄关”“天下奇关”,令无数将军王者望而胆怯。           而今,时间的销蚀让一切近乎于荡然无存。可触摸那些斑驳的沙石,似乎还会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关胜迹,在那个马蹄纷飞群雄争霸的岁月,穆陵关以其傲然之姿成为竞逐天下的锁钥之城。


        千里长城第一关:当最凶猛的杀手成为最得力的辅臣
        穆陵关,这是一段启程于齐国的史话。
公元前1046年,商朝都城朝歌西南70里外的牧野,商纣王帝辛率领的17万大军和4万8千西岐军队绞杀在一起。在这场被后世史家称为“牧野大战”的鏖战中,西岐军队有一位核心人物——吕望发挥了至伟作用,提起吕望这个名字,或许有人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字——姜子牙,恐怕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位时年80岁的老人、被武王尊称为尚父的姜太公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在《诗经·大雅·大明》中给了这样描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数百辆战车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如同巨浪涌起,快速逼近商军阵线,长戈远攻,铜剑近击,剑指之处,所向披靡。必须指出的是,这是剑做为兵器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战场。在西岐军势如长虹的攻势下,由奴隶组成的商朝军队开始倒戈,最终溃败亦顺理成章。商纣王帝辛溃败逃回朝歌,自焚于鹿台。由此周取代了商。为了稳固统治,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都故地,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同时封姜子牙为齐、周公旦于鲁(其子伯禽赴任),镇守东夷,钳制武庚。而这也就是日后山东被称为“齐鲁”的原因。
        新建没多久的周王朝因武王的离世而陷入了混乱,武王姬发的弟弟管公、蔡公连同武庚叛乱,年轻的成王给姜尚的谕旨中这样说道:“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这段话,被记载于《左传》,这是穆陵的名字第一次见于典籍。因此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中说:“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
       “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到底是谁在东镇沂山之侧第一次筑起了穆陵关,现在看来已经成为一个难以考证的历史遗题。因为三千年的时光流转,带走了太多可佐信史的证据,但从残存的蛛丝马迹来看,第一任齐国君主吕望极有可能是穆陵关的修筑者。这位被后世神化为斩将封神的姜太公以他独到的战略眼光,从立国之初跟莱夷的战争,到协同周公平定三监之乱,选此战略要地修关筑隘,当是合情合理。在他的策划下,齐国的先民们便劈石为基、夯土为墙,在沂山东南,大岘山与龙山之间(今沂水县马站镇北部),筑起了这座雄关。这里正当鲁中南北分水岭,群山拱卫,地势险狭,关口居高临下,雄视八方。
        公元前685年,莒国通往临淄的大道上,一辆马车飞速疾驰,31岁的姜小白看着后边的管仲越追越近,心里愈发着急。要知道当时齐国内乱,他的哥哥齐襄公姜储儿刚刚被杀,继任者公孙无知死于非命,他和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纠避难在外,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抢得王位。公子纠的辅佐者管仲弯弓搭箭,弓弦响处,马车上的公子小白应声而倒。当管仲志得意满的追随公子纠回齐国国都即位,却发现了小白已经抢在他们之前回国即位。历史就是这么不可思议,那一箭射在了小白的衣带钩上,小白以诈死赢得了时间。姜小白,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姜子牙的第十二世孙,齐国第十五任君主,即位后不计前嫌,启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大约从齐桓公时代,齐国开始修筑长城,这比庇犹斯半岛上修建的雅典壁垒护道墙早100多年,比以后举世闻名的秦万里长城早400多年。穆陵关作为齐长城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关隘,自然成为齐长城的核心与灵魂,正中关楼,为重檐三拱门建筑,整个关楼坚实严整,崇宏高大,巍峨庄严,素有“东方雄关”、“天下奇关”之誉。齐国犹嫌不足,在穆陵关以北5公里,又构筑了第二道长城防线。二道防线从沂山泰薄顶东侧的脖根腿北去,经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顶山、摘月山、卧牛城,在临朐、安丘境内转一个大弯,在莒县、沂水边界与第一道长城会合,两道长城围成一个以穆陵关为核心方圆五十里的“长城之城”。二道长城的关口名“大关”,大关以北不远是“小关”。小关、大关、穆陵关,三重防线三道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纵深防御体系。苏轼有记云:“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历史传奇穆陵关:沂山山神助赵匡胤一臂之力
        历史车轮不断前行,终于进行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东晋、南朝、北方十六国,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穆陵关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地处要道卡口,军事重地,于是再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公元384年,东晋谢玄率军攻打青州,穆陵是必经之路。穆陵关守将常玄通,原为东晋将领,后屈从于前秦苻坚。秦王命常将军加固城防,但他心怀故国,因此草率应付。恰巧此时秦王临穆陵关巡防,便怀疑他有通晋背叛之心,当即下令斩杀。可斩杀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尸体竟多日立而不倒,仿佛仍有魂魄存在一般。在晋军攻关之后,遗体更是忽然闪闪发光,显灵助阵。晋军很快攻占了关城,常将军的遗体这才轰然倒地不再发光。民众们感念于其生前志于国家,死后忠魂不散,再显灵光,便立祠塑像纪念,故名“常将军庙”。
        公元409年6月的一天,对于穆陵关附近的百姓来说,与以往没有任何不同。清晨早起想进出关的人们发现,城门紧闭,四城戒严,穆陵关将士如临大敌,辰时刚过,东晋大军如黑云绕道龙山而来,“气吞万里如虎”,日后南朝宋开国雄主刘裕,毫不费力的夺取了穆陵关,直驱青齐,第二年攻取了广固,南燕——这个鲜卑人建立的国家就此覆亡,国主慕容超沦为阶下囚。南北朝时,鲜卑慕容氏先后在北方地区建立了5个国家,南燕是最后一个,慕容超从乞丐到皇帝,最后被押赴建康(今江苏南京)斩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充满了戏剧意味。
        隋唐国家一统,深处齐鲁腹地的穆陵关静静的矗立,看沂山草木荣枯,阅王朝兴衰起落。唐末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据险自重;1216年,金国占领穆陵关后设为县,派专官镇守;元明时期均在此设穆陵关巡检司,造兵室扼隘于此。间或一些民间传说会提到这座不甘寂寞的关城。最有名的当属《穆陵关大战韩通》,五代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韩通不服,阻赵匡胤大军于穆陵关,赵匡胤得沂山山神之助才打败了拥有法力的韩通。
        “莫道江南烟水尽,春山无尽穆陵关”,穆陵关战时为烽火壁垒,太平岁月的别样风情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大诗人李白在这里感慨:“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刘长卿来过:“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欧阳修、苏轼、公鼐、蒲松龄、郑板桥……这长长的游客名单足以装下半部古代文学史。
         故垒萧萧忆峥嵘:只留地名,再无关城
         “一九三七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火车道就通到济南……”韩复渠十万大军一路后退,日寇不断进逼,1938年的穆陵关,再一次成为庇佑人们的壁垒。
        板垣师团,因第十九任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而得名,这个师团的兵大多来自日本的广岛,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凶残暴虐,参加过南京大屠杀。携忻口战役胜利之威,欲与矶谷师团南下合击,直取军事重镇徐州。
        敌人威逼在前,我方自然奋起保国。于是,一支由码头工人、清道夫和知识青年组成的中国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便从青岛进驻沂蒙,配合地方武装,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板垣师团一部一战便是五个昼夜。穆陵关再次发挥古老功用,虽已是断壁残垣,但这些残存的遗迹却和周围嶙峋的岩石一起成为最好的掩体,手榴弹扔光了,刺刀拼弯了,他们就用石头与鬼子周旋。但简陋的装备终究没能挡住板垣的飞机大炮,大队长陈宝骥战死,副大队长率残部突围,留守的排长将最后一发炮弹射向在关城上狂欢的日军,穆陵关一片火海,这是穆陵关残存于世的最后一点记忆。此后穆陵只留地名,再无关城。
        参加过当年穆陵抗战的老战士刘宗钧,为我们留下了《穆陵抗战》的诗篇:“穆陵关前挫敌锋,海军健儿展雄风。血沃齐鲁垂青史,愧煞南逃十万兵。六百英烈壮山河,功过自有后人评。试看关顶鏖战处,故垒依稀记峥嵘。”
        历史风干了现实,数千年的风雨洗涤着岁月的痕迹,曾经的雄关胜迹终至湮没在不可回溯的变迁中,只剩下当年关城下的疾疾野草空余寂寥,默默遥想着当年的剑鸣马嘶烽烟恢宏,穆陵关至伟如斯,矗立在人们心中。


(文永帅)

上一篇:追逐阳光听花声——记兰陵县南桥镇中心小学

下一篇:瞎忙族:近一半的我们 每天都在瞎忙